[i=s] 本帖最后由 是一村人 于 2015-1-16 15:34 编辑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 湟川八景溯源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 连州八景诗,是中国较早的八景诗之一。南宋张栻(字南轩)首咏连州《湟川八景》诗,历代文士莅连游历步咏之作延绵不绝,如明代张瑄《奉和张南轩先生湟川八景》,清人李蕡《连州八景——次张南轩韵》,这些佳作,在谭力行主编、秦牧作序的《连州历代诗选》一书中,都有完整的反映。因此说,连州八景诗不仅是湟川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枝繁叶茂的中华八景诗文化中,也可列一席之地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张栻所咏之湟川八景,分别为“巾峰远眺、圭峰晚霭、秀岩滴翠、双溪春涨、楞伽晓月、龙潭飞雨、昆湖叠巘、静福寒林”,此八景,除“昆湖叠巘”因湖水干涸无形可寻、空留“昆陂”地名尚有迹可供遐想之外,其余七景直到今天依然风光旖旎,且随时代变迁赋于了新的内涵,自宋至今历经八百余年,这在国内八景名胜之中,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,也是不多见的。考张栻于绍兴十六年(公元1146年)随父张浚寓居连州,时年14岁,在连州生活4年多,于绍兴二十年(1150)徙永州,可见《湟川八景》仍张栻少年所作。俗话说“一口吃不出一个大胖子”,八百六十多年前,意气风发的少年张栻钟情如斯的湟川八景,肯定也不是像春天的竹笋那样忽然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,从自然之美升华到人文之美,这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层面的积淀,有关这些风景名胜的记载,寻根溯源,我们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,甚至更早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一、巾峰远眺
(水石连州NO.2702)
巾峰山因其山顶褐白如官纱,俗称纱帽岭,即从南宋算来,这个名称流传已近九百年。巾峰山从前称顺山,山前有河即古湟水,也就是今之连江,唐刘禹锡于元和十一年(816)撰《连州刺史厅壁记》,言“邑东之望曰顺山,城下之浸曰湟水”,湟水流域俗称湟川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巾峰山海拔高度450多米,与连州城周边群山相比,并不算高,但因它是城东第一山,位置特殊,俯视湟川,故刘禹锡说“由顺而降,无名而相歆者以万数,回环郁绕,迭高争秀,西北朝拱于九疑”,而比刘禹锡早五十年莅游连州的诗人元结,有《夕阳洞》诗云“顺山高几许,亭亭似人蹲”,可见早在唐代,巾峰山即已成为登高望远的好去处。张栻说“徘徊巾山阿,遐想千古意”,登临绝顶,晨迎朝阳,昏赏晚霞,望千山来朝,发旷古幽思,古今相通,所以直到今天,“巾峰远眺”依然是游人如织的连州第一胜景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二、圭峰晚霭
(水石连州NO.2702)
这一景点的突出之处是张栻所言“孤峰突群岫,壁立如信圭”,唐人元结来连州筑海阳湖,其所作一首咏《望远亭》诗有句云“孤峰入座□,高岭横前轩”,不难看出唐宋两诗人首先入眼的是“孤峰”,所谓英雄所见略同,有前后传承之魄、异曲同工之妙。元结莅连时为大历元年(766),由此可知观赏州城西北之圭峰胜景,与上述巾峰比肩,也可上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令人遗憾的是城市高楼大厦多了,市郊又日逐成为工商业开发旺地,若非居高望远,在市区已难寻“圭峰晚霭”的旧貌了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三、秀岩滴翠
(水石连州NO.2702)
张栻所谓的秀岩,即是位于东陂河畔的大云洞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清人耿万川有诗《重游秀岩滴翠》,刻于连州城西大云洞壁,证明这一景点的位置,是西溪河入湟水汇合处之孤山岩洞。前述元结《夕阳洞》全诗是:“顺山高几许,亭亭似人蹲。左右自回抱,抱中有清源。异石匝阶墀,巉巉快四轩。凭几见城邑,一峰当石门。自从得兹洞,爱之忘朝昏。吾欲老于此,便为海阳人。谁为高世者,与我能修邻。”诗中写诗人坐在洞中观顺山、见城邑,诗名曰“夕阳洞”,方位于西,连州城外除大云洞外再无别景,唐代之夕阳洞也就是宋之秀岩今之大云洞无疑,可证“秀岩滴翠”同样兴于盛唐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四、双溪春涨
(水石连州NO.2702)
连州可称双溪者有两处,一处是城北鸬鹚嘴,即西溪(今东陂河)与星子河汇合处,另一处是城南淳溪与星子河交汇处,有双溪亭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刘禹锡《海阳十咏》也有双溪诗,开句为“流水绕双岛,碧溪相并深”,据说早年连州开建人民路(今连州大道),曾挖出一些烂船之类的物品,揣测连州旧城北湖洞一带,应有湟水故道,古时双溪双岛并存的情况,应是存在的,刘禹锡十咏,集中于海阳湖(今北湖洞)周边十景,所以其双溪诗,应是城北双溪。《连州历代诗选》说宋绍兴年间,知州王大宝建有“双溪阁”,即今双溪亭,据说张浚曾命子张栻与王大宝讲学,则张栻之八景双溪,应为城南双溪。可见一城南北两双溪,也应是连州八景佳话,古代八景罕见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日本人辑刊的《全唐诗逸》,记载了两首元结的题名《湖下溪》诗,其一是“海阳湖下溪,夹峰多异石。数步□□□,溶溶似云白。竹阴入□里,更觉溪已碧。吾欲漱斯流,长为避时客。”其二是“湖水下为溪,溪小趣更幽。窈窕林中回,清冷石上流。掩映成碧潭,游戏见白鸥。岸傍古树根,往往疑潜虬。野情随所适,世事何沉浮。”张栻感叹“行人欲济川,袖手叹河广。安得万斛舟,为吾乘浩荡”,跟刘禹锡一样,是春夏时节水涨之时从高处观咏双溪,而元结则在秋冬时节水静之时泛舟溪中,虽情趣迥异,然赏溪意合,“双溪春涨”发轫,也可上溯于唐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五、楞伽晓月
(水石连州NO.2702)
湟川三峡之楞伽峡初名贞女峡,后因南岸崖边建楞伽寺,得今名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湟水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水道之一,最早见于司马迁《史记》,有路博德“出桂阳,下汇(即洭、湟)水”的记载,《山海经》也说“潢(湟)水出桂阳西北山”,这些二千多年前对湟水不同称谓的记载,北魏郦道元(约470-527)的《水经注·洭水》作了总结性注释:“洭水又东南流,峤水注之,水出都峤之溪。溪水下流,历峡南出,是峡谓之贞女峡 。峡西岸高岩,名贞女山。山下际有石,如人形,高七尺,状如女子,故名贞女峡。古来相传,有数女取螺于此,遇风雨昼晦,忽化为石。”郦公短短几句话,有风景,有传说,还记录了当地人食石螺的风俗,可见此景最早在南北朝时即远近闻名,比“连州”得名应早百年之上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唐文学家韩愈有《贞女峡》诗:“江盘峡束春湍豪,风雷战斗鱼龙逃。悬流轰轰射水府,一泻百里翻云涛。漂船摆石万瓦裂,咫尺性命轻鸿毛。”韩愈描写的是江峡春潮的险急,令人惊心动魄,张栻的《楞伽晓月》,说“小艇溯江流,沉波万仞泓”,可能是中秋时节溯江赏月之作,多了几分静谧之美。综上所述,即使从南北朝算起,“楞伽晓月”也应是连州古八景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景点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六、龙潭飞雨
(水石连州NO.2702)
张栻所称龙潭,至今仍称龙潭,这一龙脉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,是连江一处宽阔的河面,东岸山溪飞泄直下,入江成深潭。韩愈贬阳山县令,穿舟于连州与阳山之间,作《宿龙宫滩》诗,云:“浩浩复汤汤,滩声抑更扬。奔流疑激电,惊浪似浮霜。梦觉灯生晕,宵残雨送凉。如何连晓语,一半是思乡。”诗中所咏之景,就是龙潭,虽然当时称为龙宫滩,龙字犹在。今人多问韩愈思乡一半,另一半是什么呢?我则问夜宿龙宫滩,究竟宿于何处?
(水石连州NO.2702)
《全唐诗逸》有一首元结作于连州的《游海门峡》,诗曰:“沿流二十里,始到海门山。仰视见两崖,有如万盖悬。逐上几千仞,犹未穷绝颠。上有外士家,半岩得湖泉。湖□昏且来,意其通海焉。忽此见灵怪,踟蹰不能旋。开襟当海风,目送归海船。恨不到罗浮,丹溪寻列仙。遗恨常□□,(以下缺数句)”从连州沿河下二十里外,就是如今的龙潭附近,诗中所描绘的景色,与张栻《龙潭飞雨》一诗中所言“路转寒山隈,苍石高崔巍。神龙隐万仞,变化呈奇瑰。月黑天地暗,震电云徘徊。千里披其泽,一泻如奔雷”,似乎都有一个类似神话的龙的传说在里面。所以说,元结与张栻写的都是龙潭,而韩愈夜宿之处,就是元结所说的“外士家”,即半山上的道士观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问题还不止于此,最难理解的是元结诗名为《游海门峡》,还“始到海门山、意其通海焉、开襟当海风、目送归海船”,本是一江之峡,却写了这么多“海”,令人雾海罩头,百思不解。近读阳山县本地文史学者苏桂、黄远奇的《青莲疍家》,说:“旧时,连江(即古湟水)青莲河上生活着一群浮居水上的水上人家,俗称‘疍家’,又称‘船家佬’。疍家人把广州城内的珠江称‘小海’,黄埔以下的珠江称‘大海’。青莲疍家把连江也称‘海’,撑船过河称‘过海’。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,古人称百川归纳之处为海,青莲疍家至今还把江称之为海,很可能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古代语汇。青莲与龙潭只是上下游的关系,依此推论,龙潭附近相对宽阔的山峡古称海门山、海门峡,也就不奇怪了。元结在连州筑湖名为海阳湖,湖居海门峡之北,水以北为阳,也说得通。所以,南宋连州八景之“龙潭飞雨”,最早也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七、昆湖叠巘
(水石连州NO.2702)
本文开篇已谈到“昆湖叠巘”是唯一湮灭的湟川一景,至于消失的原因,则是昆湖水涸,倒影全无,观山泛味,胜景不再。千百年来,这种三十年河东、三十年河西地表变迁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明朝万历年间,游朴有诗云“何处春深纵远眸,海阳湖上暂停驺”,也就是说,连州城边的海阳湖,明朝时已是牧马之地,甚或是农耕田畴了。久负盛名的海阳湖没被张栻列为湟川八景,估计当年已呈衰败之态,也可以推测昆湖的干涸,比海阳湖要迟得多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古昆湖位于连州城西偏北,直线距离8公里,即今石角昆陂,周边群山环绕,一洞平川,当年宽阔的湖面,平静如镜时,群山层叠倒影其中,列入连州八景,实至名归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元结有诗《海阳湖》:“闲游爱湖广,湖广丛怪石。回合万里势,□□□□□。绿动若无底,波澄涵云碧。熔水复何如,昆池吾不易。兹境多所尚,亲邻道与释。外望虽异门,中间不相隔。开凿尽天然,智者留奇迹。我愿长此游,谁言一朝夕。”诗中言海阳湖边文化氛围宽松浓郁,儒释道三教和洽,所以,“昆湖吾不易”,即拿宽阔的昆湖来交换海阳这一小湖,元结他也打心底里不愿意。可见“昆湖叠巘”属大唐连州名胜,是无可否认的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八、静福寒林
(水石连州NO.2702)
“静福寒林”位于今连州市保安镇福山,福山古称抱福山、静福山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道教名山有七十二福地,盛唐时期茅山道士司马承祯(647-735)所编的《上清天地宫府图经》,说“第四十九抱福山,在连州连山县,属范真人所治处”,连州改称连山郡的时间,是在天宝元年(742),所以这里面说的“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”,应该是后人刊印所误记,正确的称谓,可称为“连州桂阳县”或“连山郡桂阳县”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抱福山又称静福山,是有文字依据的。唐宝历元年(825),文学家蒋防授任连州刺史,《全唐文》卷七百一十九收录了他撰写的《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》,说道士廖冲(字清虚)于梁中大通三年(531)至陈光大二年(568)于此修炼成仙,“春秋九十七,门人邑子无以知其踪”,可见张栻赋诗旌扬的“静福寒林”,其成名最早也可以上溯到南北朝,与“楞伽晓月”相当。抱福山虽然排名为第四十九福地,却难能可贵,既有修炼成仙的传说,又有确切的年代记载,同时还是诸福地名录中唯一含“福”字的道教名山。
(水石连州NO.2702)
(水石连州NO.2702)
今天看来,连州“湟川八景”文化历史悠久,虽然定格于南宋,但都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,这是古代连州社会经济丰厚物质基础的文化折射。八景文化既是湟川文化的一个单元,也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一个集合,挖掘八景文化的历史内涵,可以引领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,当我们从刘禹锡的《送曹璩归越中旧隐》读到“剡中若问连州事,惟有千山画不如”,从《连州刺史厅壁记》读到“境物以丽闻,侯居以壮闻,罕有呕泄之患,亟有华皓之齿,信荒服之善部,而炎裔之凉墟也”这些一些优美辞章时,何尝品味不出即使在岭南一隅,也可领略一番万邦景仰的大唐遗韵啊! 进入水石连州论坛浏览《湟川八景溯源》>>>[ 来源:水石连州论坛 ]
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