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阅《新修连州志稿》,知其将为连州文献贡献甚大矣,但是,未见“连州”一名的解释。一九八五年出版《连县志》提到,连州之名的由来有四种说法:(一)连州有黄连山(今于连山县境内),盛产黄连,因山得名,也因物得名。(二)连州山青水秀,连万山为一山,连万水为一水,因山川得名。(三)连州盛产铅锡矿,古语“铅之未炼者曰连”,又说“铅锡璞名曰连”,因矿得名。(四)连州山岭延绵,河流环绕,但交通阻塞,人们渴望车船畅通,“连”字结构有车船并合之意,因意愿得名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其中真假,读者实难判断。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”。为此,翻开《四库全书》,试为之正名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连州之名,最早见唐显庆元年(656)魏征编《隋书》卷三十一“熙平郡,平陈,置连州”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连州因何得名?何时始置?最早见公元七O五~七三二年间梁载言著《十道志》“连州,以郡南黄连山岭为名”。元和八年(813)李吉甫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三十“连州,隋文帝开皇十年(590)置连州,因黄连岭为名。大业初(约605),改为熙平郡。武德四年(621),复连州”。南宋宝庆二年(1227)王象之撰《舆地纪胜》卷九十二“连州,因黄连岭以为名”。此外,还有其他佐证。元和十一年(816),连州刺史刘禹锡《刺史厅壁记》说“宋高祖世析郴之桂阳为小桂郡,后以州统县.......郡从岭,州从山”。限于文体,刘氏未尽述“州”何以“从山”。宋代《湟川志》也称“连(州)以山制名”。由此可知,连州是以黄连山(或岭)而得名,自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一十九年了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黄连岭在何处?《十道志》早有记载,又见北宋太平兴国初(约980)乐史修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一百一十七“连州,以郡南有黄连岭为名”。黄连岭,又名黄连山,今在连山县与连南县交界处,是同冠水的发源地,故其古称“黄连水”、“涟水”、“涟溪”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其实,八百多年前到过连州的名士吴曾对连州的释名最为详实。其成书于南宋绍兴二十四至二十七年(1154~1157)的《能改斋漫录》卷九·地理:“连州,以山名。刘禹锡云‘连之为州,以山得名’。盖未指其所出。按,州西南百五十里有黄连岭,隋文帝取以名州。今连州所纂《湟川集》,不载所始,止云‘唐武德四年,平萧铣,置连州’。盖亦不善考者也”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是故,《连县志》所列四说当以第一说为正确,余则附会之说而已。
(水石连州NO.2005) 看来,古人早有辨析论定,晚生不敢再舞文弄墨。在此,拙文供修志贤达参考,请学者与父老指正。
进入水石连州论坛浏览《连州之名考》>>>[ 来源:水石连州论坛 ]
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