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找到一些连州地名的资料,与大家共享。(魏国人收集提供)
(水石连州NO.1911) 连县(Lián Xiān)在韶关市西部,连江上游。县人民政府驻连州镇。1987年辖9镇11乡、2瑶族乡。县名因原境有黄连岭(在今阳山县境),黄连岭又名黄连山,因山产黄连得名①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)置桂阳县。隋开皇十年(590)桂阳县改连州。民国元年(1912)废州改称连县。1959年与阳山等县合并设连阳各族自治县,治连州镇。1960年阳山县分出,更名连州各族自治县。1961年恢复连县。1983年属韶关市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一.连州镇(Liánzhōu Zhèn)连县辖镇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在县境西南部。历为连州治和县治。以黄连岭得名。民国29年(1940)分属升德、联兴两镇,民国34年(1945)设联德镇,1950年改名连州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北湖洞(Běihúdòng)在连县县城北部。属连州镇。元至元年间(1264—1294)有湖泊,名海阳湖,湖北建村,故名。后因河道变迁,湖泊成水田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元潭(Yuántán)在连县县城西南2公里,三江河畔。属连州镇。含元村、郡村等5个自然村。居民于清代由福建、英德迁此,初名元村。1950年与龙潭合设乡,取名元潭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龙口(Lóngkǒu)在连县县城西南8公里,三江河南畔。属连州镇。建村于南朝梁大宝元年(550),因村东南龙山上有块大石形似龙口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洲水(Zhōushuǐ)在连县县城东3公里。属连州镇。建于南齐永明五年(487)。因村内山泉水多,形似湖泊之洲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三.丰阳镇(Fēngyáng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西北部,方山南麓。因旧有连州八景之一“彩凤朝阳”,取名凤阳。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取谐音俗成今名。1960年成立丰阳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茶亭(Chátíng)又名横凉亭。在连县县城西北28公里,黄泥岭南麓。属丰阳镇。明正德元年(1506)李姓从夏湟迁此,因村处粤湘大道上,建有茶亭,俗称横凉亭,后简称茶亭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 柯木湾(Kēmùwān)在连县县城西北35公里,高岭西南麓。属丰阳镇。初名莫家湾,因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莫姓从麻步迁此得名。后多姓迁入,莫姓外迁,取村在小河湾旁,且有大柯树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夏湟(Xiàhuáng)在连县县城西北31公里,新南公路南侧。属丰阳镇。黄姓祖宗在江西修水县任职时曾建江夏堂,迁居连县后,取村在湟水发源地,命村名为夏湟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梁家水(Liángjiāshuǐ)在连县县城西北33公里,高岭西南麓。属丰阳镇。因全村梁姓,村有小溪流过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四.东陂镇(Dōngbēi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西北部,东陂河中游。明崇祯十七年(1644),居民从东莞迁此建村,后发展成集镇,因镇区东有水陂,故名。民国10年(1921)称东陂师,民国16年称公局。1955年改设东陂区,1958年成立东陂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门楼脚(Ménlóujiǎo)在连县县城北29公里,良塘水库北面。属东陂镇。因村东北五公陂有老门楼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白家城(Báijiāchéng)在连县县城西北26公里。属东陂镇。明成化三年(1467)李姓自阳山县水井乡迁此,自认为李白之后人,又因曾筑城池防抢劫,故称白家城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江夏(Jiāngxià)在连县县城西北25公里,东陂河南侧。属东陂镇。南宋绍兴八年(1138)黄姓由江西夏群迁此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4.前江铺(Qiángjiāngpù)在连县县城西北20公里。属东陂镇。清顺治元年(1644)前江村民在此开店铺得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五.西岸镇(Xī’ ɑn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西部,东陂河中游。因镇人民政府驻东陂河西岸得名。旧称回兰乡。1959年成立西岸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马带(Mǎdài)在连县县城西北18公里,东陂河与清水河汇合处北侧。属西岸镇。明弘治元年(1488)唐姓从湖南蓝山迁白鹤寨,因放马到此定居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东江(Dōngjiāng)在连县县城西北21公里,东陂河中游。属西岸镇。明嘉靖十八年(1539)置村。因村东有东陂河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冲口(Chōngkǒu)在连县县城西北22公里,清水河下游。属西岸镇。南宋绍兴二十二年(1152)置村,因村建在数条山冲(小溪)汇合处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4.新铺(Xīnpù)在连县县城西北15公里。属西岸镇。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置村,民宅多为过往客商住宿的伙铺和杂货店,故名新铺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六.保安镇(Bǎo’ān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中部偏西,保安河下游。南朝宋建。旧称宾于乡,为纪念唐代本邑诗人孟宾于得名。1950年因境内土匪活动猖狂,取“确保安全”之意,改名保安。1955年设保安区,1958年成立保安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水口(Shuǐkǒu)在连县县城北6公里,星子河下游西侧。属保安镇。建村于东晋元熙二年(420),村在河湾边得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岭嘴(Lǐngzuǐ)在连县县城北17公里,良塘水库东南。属保安镇。村建石山岭下,山似鸡嘴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卿罡(Qīnggāng)在连县县城北12公里,新老公路西侧。属保安镇。因建在山岗上,村民盼望出大官(卿),故名卿岗。清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,村人觉“岗”字不雅,遂改卿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4.新塘观(Xīntāngguàn)在连县县城北8公里,东陂河下游东北侧。属保安镇。因旧时建有一道观,门前是泥塘,取名新塘观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七..龙坪镇(Lóngpíng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南都。因驻地东靠龙坪寨,故名。1953年设龙坪乡,1958年成立龙坪公社,1984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.大坪(Dàipíng)一称太坪。在连县县城东北9公里,大山顶(山)北麓。属龙坪镇。元至正六年(1346)置村。地势平坦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孔塘(Kǒngtáng)在连县县城东北13公里,龙坪水圳东侧。属龙坪镇。北宋庆历五年(1045)置村。因四面环山似塘,流水在村中石灰岩溶洞(俗称孔)中消失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龙坪寨(Lóngpíngzhài)在连县县城东北13公里。属龙坪镇。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)置村,初名千家寨。因村边有山,传说为龙脉,且地势平坦,故改名龙坪寨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4.东村(Dōngcūn)在连县县城东北14公里。属龙坪镇。南宋咸淳元年(1265)置村。1950年前属保安。因在保安之东,故名。1956年后属龙坪镇,仍延用旧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5.青石桥(Qīngshíqiáo)在连县县城东7公里,狮子头(山)南侧。属龙坪镇。明成化十七年(1481)置村,因村有青石砌成的小桥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八.大路边镇(Dàlùbiān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东北部,星子河上游。东北部邻湖南宜章黄沙乡。因驻地南宋建村于石板大道边得名。1955年设大路边区,1960年成立大路边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太和(Tàihé)在连县县城东北44公里,坪卡公路北侧。属大路边镇。因由八村坊合建圩场,意“友好和谐”,故名。又因圩期为农历三、八日,又名三八圩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凤头(Fèngtóu)在连县县城东北46公里,西邻湖南省。属大路边镇。明洪武十年(1377)先祖由江西卢陵县迁此建村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九.星子镇(Xīngzǐ Zhèn)连县辖镇。在县境东北部,湟川支流星子河流域。因镇人民政府驻星子,相传居民由江西星子县迁此,故名。民国16年(1927)为星子区,1951年改设二区,1987年建星子镇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马水(Mǎshuǐ)在连县县城东北27公里。属星子镇。明万历三十三年(1605)村民由江西吉安府吉水迁此,罗盘测定为天马座,定名马水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黄村(Huángcūn)在连县县城东北29公里,星子河上游。属星子镇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)黄姓从珠玑巷梅村迁此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.三水瑶族乡(Sānshuǐ Yáozú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西北部,乡人民政府驻三江口,因左里水、右里水、云务洞三水在此汇合,且是瑶族聚落地,故名。1955年设三水瑶族自治区,1986年设三水瑶族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左里(Zuǒlǐ)在连县县城西北42公里。属三水瑶族乡。瑶族。明正德元年(1506)盘、赵二姓在此置居。相传始祖盘姓兄弟(法仁、法佐)辞官到今云零洞居住,并商定三江口为界点,左右(东西)分管,兄管左里,弟管右里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一.瑶安瑶族乡(Yáo’ ān Yáozú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北部,星子河上游保安河流域。乡人民政府驻洛阳。取瑶族安居地意命乡名。1960年成立瑶安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大营(Dàyíng)在连县县城北27公里,长合河与保安河汇合处附近。属瑶安瑶族乡。北宋嘉佑五年(1060)何、黄二姓先在此建寨,因原是一片竹林,故名竹仔寨。南宋庆元五年(1199)谭、李、陈三姓先后从湖南迁此建寨,因陈荣任寨主,故名大荣寨。清光绪二年(1876)有军队在此驻扎,改名大营寨。民国29年(1940)又改称大营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洛阳(Luòyáng)又名洛阳街。在连县县城北26公里,保安河上游。瑶安乡人民政府驻地,昔大洞人建有大洞庙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)杨安建杨屋观,光绪十六年(1890)又建孔子堂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二.朱岗乡(Zhūgǎ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西北,东陂河上游河谷,西、北邻湖南蓝山县大桥乡。乡驻地因四周山丘全为红壤,故名。乡因驻地名。1961年成立朱岗公社,1987年设朱岗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新立寨(Xīnlìzhài)在连县县城西北34公里。属朱岗乡。明隆庆元年(1567)附近龙珠寨、三家寨、新兴寨等村民为避兵乱迁入,取名新立寨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旗美(Qíměi)在连县县城西北31公里。属朱岗乡。原名欧屋寨,因欧姓在此建村。又因村在旗峰尾端,尾与美谐音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三.九陂乡(Jiǔbēi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南部。因境内河上有9个石陂得名。乡人民政驻新圩。1955年设九陂区,1958年成立九陂公社,1983又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新圩(Xīnxū)在连县县城南13公里。九陂乡人民政府驻地。民国22年(1933)建,取名新圩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水竹塘(Shuǐzhútáng)又称水塘。在连县县城南18公里。属九陂乡。因四面石山环抱,似水塘,传说古时此地遍生水竹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相大(Xiāngdà)原名桑梓洞。又名相思洞。在连县县城南9公里。属九陂乡。清顺治元年(1644)建村,因村北谷地长桑梓树,后辟成水田,故名桑梓洞。因近音,又称相思洞。1950年与大全、九牛山石并村,改名相大村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4.桑塘(Shāngtāng)在连县县城西南10公里,白面峰东侧。属九陂乡。处盆地,雨期积水成两口塘,俗称上塘、下塘,又称双塘,因双与桑同音,改称桑塘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四.潭岭乡(Tánlǐ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东北部大东山区,此地四面环山,中间有水潭(后建潭岭水库),故名。1978年乡驻地从连角村迁至潭岭水库大坝东北水边。1961年成立潭岭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兰家(Lánjiā)在连县县城东北35公里,潭岭水库南侧。属潭岭乡。因全村为兰姓得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萄葡坳(Pútáo’ ào)在连县县城东北35公里,潭岭水库西北侧。属潭岭乡。因村东山坳西侧原有萄葡园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五.高山乡(Gāoshān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东南部。乡人民政府驻茶田,因境内山地较高得名。1977年成立高山公社,1984年改区,1986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旧村(Jiùcūn)在连县县城东南18公里,鸡嘴山南。属高山乡。明万历二年(1574),由龙坪、洗马池黄、曾两姓迁此。旧称狗村,后改名旧村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茶田圩(Chátiánxu)在连县县城东南19公里。高山乡人民政府驻地。建于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。因圩周围为茶田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塘边(Tángbiān)在连县县城东南22公里。属高山乡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(1785)。因村在水塘边得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六.龙潭乡(Lóngtán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南部,连江上游。乡以驻地名。古称云涛,后因驻地附近建有龙王庙,庙前有深潭,故称龙潭。1961年成立龙潭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石古堆(Shígǔduī)在连县县城南8公里,连江上游。属龙潭乡。明末清初陈、关两姓从福建迁此,名泥坑寨。因不雅,又因村前有大石似鼓,方言古与鼓谐音,故名。 2.宝山(Bǎoshān)在连县县城南14公里,连江上游东侧。属龙潭乡。清代,国、莫、陈三姓自广西迁此,因附近金狗岭有铁矿,故命村名为宝山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深井(Shēnjǐng)在连县县城南12公里。属龙潭乡。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邓、龚、杨三姓迁此,因村北有深水泉,故名深井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七.附城乡(Fùchē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西南部,东陂河下游,乡人民政府驻鹅毛冲。乡因处县城附近得名。1955年设附城乡,1983年改区,1987年又建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石角(Shíjiǎo)在连县县城西北8公里。属附城乡。清末设圩场,北部石山下有两石柱似牛角,故名石角。民国2年(1913)旧圩毁于洪水,民国17年(1928)迁现址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共和(Gònghé)在连县县城西北12公里。属附城乡。原为官埠村征偿田庄,民国20年(1931),龙凤径和埠村的汉、瑶、壮3族村民筹资共建圩场,取共和名,以示“和睦相处”之意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昆陂(Kūnbēi)在连县县城西北9公里。属附城乡。宋末元初甘姓先在此置村,后多姓迁入。因村东南有昆湖山,村前金坑河上建有石陂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八.西江乡(Xījiā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东南部。因驻地在大东山西部山岗,方言江与岗同音,俗成西江。原属阳山县,1956年后属连县。1961年设西江公社,1984年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大岭(Dàlǐng)在连县县城东25公里,东岳西面。属西江乡。因村在大东山西麓,山高岭大,故名。外塘(Wàitáng)在连县县城东20公里,韶鹰公路南侧。属西江乡。明成化十六年(1480)张、刘、陈3姓定居此,因村外有大塘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十九. 朝天乡(Cháotiān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东部,大东山西部。乡驻地原名“闶(Kāng)桥”俗意向上,朝天空。清末建有石桥,取此意名朝天桥。乡以驻地名朝天。原属阳山县,1956年改属连县。1961年成立朝天公社,1984年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小安(Xiǎo’ ān)在连县县城东24公里。属朝天乡。唐末陈姓从福建迁此,因新迁安居,喻吉利,名小安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黄芒(Huángmáng)在连县县城东北20公里,步津水(天桥河)下游西侧。属朝天乡。原名栎木湾,因旧时村多栎树而得名。唐末村民“走黄巢”迁此建村名黄芒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二十.山塘乡(Shāntá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东北部,东北邻湖南宜章黄沙乡、临城土桥乡。乡人民政府驻顺头岭。取乡境山洲、芒塘坪两地名一字命乡名。1961年成立山塘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山洲(Shānzhōu)在连县县城东北42公里。属山塘乡。明正统二年(1437)建村。因村四周山地林木茂盛,故名山洲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荒塘坪(Huāngtāngpíng)在连县县城东北42公里。属山塘乡。清顺治年间(1644—1661)置村,相传旧时村有大水塘,后成为地势低平之荒地,故名。黎水(Líshuǐ)在连县县城东北38公里。属山塘乡。宋代置村。相传此处沙田,须犁地搅拌后方可储水,故名犁水。因同音成黎水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二十一.清江乡(Qīngjiāng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北部,天堂岭南部,北邻湖南临武南强乡。乡人民政府驻唐家。1960年建农业社初期社址驻清江大队,故名。1961年成立清江公社,1963年初社址迁唐家,1983年改区,1986年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姜田(Jiāngtián)在连县县城北偏东38公里。属清江乡。含新村、老村。明景泰元年(1450)唐姓自韶州迁居瑶安平基洞、梅树冲等地,后因世乱迁此。因田地产姜,故名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二十二.麻步乡(Mábù Xiāng)连县辖乡。在县境中部,星子河中游。乡以驻地名。旧称塘庄乡。1950年设麻步乡,1961年析置麻步公社,1984年改区,1987年又设乡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1.万里(Wànlǐ)在连县县城东北18公里,大雾山东南麓。属麻步乡。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66)陈姓从四川迁此。后廖、欧等姓迁入,称万家村。后因村外建有围墙,喻作万里长城,故名万里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2.城水(Chēngshuǐ)在连县县城东北20公里,大雾山东麓。属麻步乡。明万历十年(1582)本县西江大田村居民迁此。因村后一石山似龙形,初名龙兴寨。清康熙六年(1667),兴修水渠经村境,故名城水。
(水石连州NO.1911) 3.滑塘(Huátáng)在连县县城东北19公里,天桥河下游。属麻步乡。唐咸通八年(867)封姓居于此,村中多池塘,原名和塘。五代后梁时陈姓迁入。因盛产油茶,甚滑,易名滑塘。
进入水石连州论坛浏览《连县地名》>>>[ 来源:水石连州论坛 ]
》